close

Ref:http://myurl.com.tw/7ufm
還挺有趣的耶~~規定還真是一大堆
------------------------------------------------------------------
鉅亨看世界-法國年度血拚日
鉅亨網
2008 / 02 / 12 星期二 18:00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限時的商店大減價讓法國消費者趨之若鶩,不過這樣的日子會繼續嗎?

當整個法國的商店開始下折扣,法國男女老少宛如旋風似擁入商店購物,例如知名高檔百貨Bon Marche。這家百貨公司的員工當然不敢怠慢顧客,紛紛在門口分送餅乾,歡迎金主上門。這些法國人經過幾個月的計畫和儲蓄後,已經等不及要進入百貨公司裡,把價錢腰斬的商品通通包起來。

時值冬季大減價,巴黎 Boulevard St. Denis大道上平價商店的情況,也跟百貨公司裡差不多。Silvia Atisso 和她妹妹來自倫敦,早上正搭乘歐洲之星到巴黎來撿便宜貨,她已經看準了廉價商店裡的冬裝外套,每件標價 29.35美元。Atisso說,她等待大減價已經等好久了,下折扣的東西都便宜很多,一年來計畫想買的物品比較下得了手。

在美國,甚麼時候打折要看商家高興而定,不過在歐洲的部分地區,是政府來決定減價時間的遊戲規則。法國法律規定,每年兩次(在 1月以及 6或 7月)商家可以在櫥窗張貼「打折」的海報,給顧客大幅度折扣。

法國政府規定的兩次折扣期各為期 4到 6週,這段時間法國人真是殺紅了眼,傳統法國人驕傲的格調和禮儀通通被血拼團拋在一旁,平日無法吃上一頓大餐或像美國人一樣坐在街上喝杯咖啡的法國人,通通叼著法國麵包從一家商店殺到另外一家商店。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Bon Marche百貨公司在折扣第一天早上8:30就讓顧客進店裡。一名站在門口遞餅乾給顧客的百貨公司員工表示:「大家對『打折』真是既期待又瘋狂,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餵飽這群客人,以免他們肚子餓打斷了買興。」

在歐洲,零售商相當難為。除了規定時間以外不能打折(在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希臘和法國都是如此),還有一大堆繁瑣的規定:例如許多國家都不允許零售商賣價比成本低,有些還規定當商品上架超過一個月後,才可以對外廣告這些特價品。

最近一份法國的研究報告解釋了這些稀奇古怪的規定,其實全設計來確保「神聖的遊戲規則」,不能讓任何一方勝之不武。就像黎明的決鬥,商業競爭要公平就必須訂下清楚的時間和地點,好讓各方做足準備赴會。

在激烈競爭的21世紀,這種堅持聽起來有點可笑,但這些歐洲國家的法律就是為了防止大型商家壟斷市場,壓縮小型商家的銷售空間而存在。這類規定的起源,有人說是從1930年代中期的德國開始,當時納粹黨號稱要保護眾人,免於被所謂「滿腦子只想要消費者掏錢的猶太商」荼毒才立下的規定。

在法國,大家都很習慣這種由國家來指揮的特賣期,好讓商家快速出清存貨,再補上新貨。但這些限制,也讓在法國及歐洲地區的消費只佔 GDP的 56%(2007年間),根據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美國同年的消費就佔了 GDP的 70.3%。

不過歐洲的情況可能正在改變。德國在2004年解除了商店減價的時間禁令,讓零售商家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打折。現在,鄰居法國政府也對是否廢止這項規定感到猶豫不決。

法國新任總統沙科奇對制度改革的興趣,大概不亞於在Bon Marche百貨裡為特價品癡狂的消費者,而且沙科奇也承諾過,他要改變折扣禁令及其他的規定。因為折扣禁令試圖保存部分法國人的生活品質,約束殘忍的商業大戰,卻也造成了法國經濟停滯不前:法國的 GDP成長率從2006年2.2%,已經掉到1.9%了。

今年 1月冬季折扣期的第一天,法國財經部長 Christine Lagarde也到 Printemps百貨公司來買領帶。她告訴記者說,她已經想到解救法國商家的辦法,就是要讓今年法國的減價時段變得「普遍和固定」。

這對許多顧客和小型商家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Printemps百貨公司總裁 Paolo de Cesare就表示,他認為折扣期應該保持在特別的地位,一年兩次的折扣期原則上已經非常足夠了。

42歲的老師 Vivian Lautte說,她實在不能想像商店在非特定時間有隨機折扣。她很納悶:「那我怎麼知道商品的真正售價到底是多少呢?」

法國人對年度大減價的購物習慣從她身上可以看得出來:去年夏天開始,她每次從家用預算中存下十幾歐元,再加上她丈夫每個月薪水存 10%,冬季大減價時就能盡情採買,給自己買雙好看的黑色皮靴、給小孩買張桌子、桌巾、餐巾…,這些通通打 7折。

Vivian Lautte 說:「在巴黎地鐵裡提著大包小包真的有點糗,所以我把所有的東西通通塞進一個袋子裡,就是不想讓人家覺得我是愛買一族。」

不過最近的民調顯示,越來越多的法國人開始傾向撤除商家減價規定,以便有更多機會買到特價品,享受快樂的購物消費。但是歐元一直漲,大宗物資如麵包、瓦斯和牛奶也同步漲價,法國人開始抱怨歐元沒有以前法郎來得好用。

不僅如此,法國人開始相當擔心自己的消費購買力下滑。最近左傾的法國報紙解放報在封面上畫了一個巨大的法國麵包,封面故事就在講一個貧困的里昂家庭,以一個月只能買兩罐瓦斯的生活費掙扎求生。

許多在美國人看來稀鬆平常的消費習慣,在法國則顯得相當罕見,例如法國使用信用卡的人相當少,反而比較常使用記帳卡,相對方便又安全。另外,美國人習慣先消費後付帳、消費大過於儲蓄,但法國人普遍期望自己存收入的 13.1%,根據2007年的資料,比歐洲人平均儲蓄9.8%還高,更大幅高過美國人的0.7%。

一般美國人星期天常做的事情,是打開報紙看看折扣廣告,然後就到購物商場買東西;但法國人沒辦法這麼做,因為很少有商店在星期天仍營業(法國百年來的勞工法令,規定所有勞工最少星期天休假),更有甚者,法國報紙不准刊登百貨公司的廣告,因為法國人認為,這會助長不公平商業競爭。

法國財經部長 Christine Lagarde最近則想了一個方法來規避「星期天禁止交易」的法令─讓某些商店被歸類為觀光旅遊商店。

而現在沙科奇總統打算在法國國會推動一項議案,讓全國各地的折扣期禁令鬆綁,不過面臨法國工會以及社會主義政治人物的抵抗。今年冬天上百名支持星期天工作的勞工在巴黎附近聚集,結果這些人被工會領袖貼上「collabos」的標籤,意思是二次大戰間與納粹通敵的叛徒。

法國國會中,社會黨政治人物Nicole Bricq正是反對「星期天工作」議案的其中一員,她擔憂這會衝擊到低薪店員的生活,特別是單親家庭的家長必須把小孩留在家裡沒有人照顧。她點明:「怎麼沒人關心這些小孩?更何況開放商店星期天營業不是萬靈丹,日本的商店也開到晚上、甚至24小時,但日本財經官員及企業家還是得為經濟傷腦筋。再說美國,想學美國,美國還不是在煩惱經濟衰退嗎?」

有些店家像是LV,則自認為找到了解決之道,儘管理由實在有點牽強:工會要求香榭里舍大道上的LV旗艦店星期天休息,但LV則申訴說自己店內二樓是「時尚博物館」、「文化地景」,應該在假日開放。

沙科奇總統委派由經濟學家與企業家籌組的委員會共商解決之道,希望能徹底改革法國,讓法國邁向一個市場更開放自由的社會,就如同他上周提出具有高度爭議性的政見:「法國改革的 300個決定」。

但是兩年前,法國政府就喊過這種口號了,當時現任總統沙科奇以及財經部長 Lagarde都是閣員,他們喊改革一年兩次折扣期的規定,結果成效並不大。上個月,又有一批法國政壇人士聚首想重新討論這個議案。

不過想讓這群法國人達成共識可不簡單,光是「折扣」、非固定的「促銷」或是「清算」的認可都會引發一大堆法律爭議。

法國政府官員 Pierre Chambu經常在處理公平交易問題,他說,法國人對大減價的種種討論恐怕很難令美國人理解,不過在法國,折扣期就是比聖誕佳節更像聖誕佳節的購物好時機。

(林佳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ahclin 的頭像
    jonahclin

    Jonah C. Lin

    jonahc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