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已是2005年的舊聞了,
債券市場自2002年借券中心成立後已有放空制度的建立
唯站在空方的投資人並不多,
就我這半年來經手過的,一個月頂多一筆,金額多則9億,少則僅2億,
再則郵匯局因不能從事放款業務,全省分支又不斷有存款流入,只能拼命買債券
造成殖利率幾乎沒有波動(詳下半部經濟日報報導)
再則國內並沒有夠力的信評機構
因此如要投資債券市場仍以海外為主。
------------------------------------------------------------------
錢雜誌》債券基金的迫切危機
文∕吳孟雯;錢雜誌授權刊載
在台灣,債券沒有公定價格,價格操縱在投信與券商手上,結果造成債市只有多頭、沒有空頭,債券價格只會漲、不會跌的怪像。這個怪像,為投信債券型基金創造二兆四千億元的天量規模。如今利率反轉向上,債券基金危機四伏,現在又逢年底基金贖回潮,債券基金將有一場硬仗要打,債券基金能否躲過這場浩劫?如果躲不過,會不會引爆投信基金大崩盤?
這個問題很聳動,很駭人聽聞,沒有人敢直接回答問題。有人說,「問題沒有應該那麼嚴重吧!更何況,主管機關盯得很緊,一切應該都在控制之中」;也有人說,「問題很嚴重,幸虧主管機關用鐵腕手段處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更有人說,「等著瞧。」但是,債券基金面臨的迫切危機,到底會不會引爆投信經營危機,誰也不敢鐵口直斷,妄下任何預測與論斷。
什麼是債券基金?
股票型基金或許讓人耳熟能詳,那債券型基金又是什麼呢?望文生義,債券型基金當然是以「債券」為投資標的的共同基金。「債券」的定義範圍很廣,包括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債券附買回(RP)、短期票券(CP)、及銀行定存,也都是債券型基金的投資組合。
用這樣平鋪直敘的文字,簡述債券基金的投資組合內容,容易讓人對債券型基金失去戒心,以為債券型基金是一個高度安全的投資工具。其實不然,債券基金經過長年來的畸形發展,投資組合暗藏玄機,只是從表象看,淨值只漲不跌的債券基金給外界的印象就是高報酬、高流動性、低風險,重點就是永遠穩賺不賠。
因為債券基金這麼完美,所以,成了企業財務長的最愛。如果以企業財務長為調查對象,挑選心目中最佳投資工具,債券基金絕對可以擊敗群雄,榮登首選。受企業法人擁戴,債券基金二○○一年時規模不過七千億元,隨市場利率一路往下掉,基金規模一路往上飆,到二○○四年五月,達到最高峰二兆四千零七十九億元,這是債券基金的歷史巔峰紀錄。
後來,聯合投信事件發生了。一位投信基金經理人說,當債券基金規模突破兩兆元,大家都知道債券基金「代誌很大條」,但是沒人敢掀債券基金的爛帳。聯合投信事件就像是那根引爆債券基金大爛帳的「引信」,因為這樁事件發生,才讓主管機關驚覺債券基金問題嚴重,並決定下手解決,若不解決,放任這隻金融怪獸不管,萬一引發不可收拾的連鎖效應,情況可能更棘手。
拆解債券型基金兩大地雷
地雷一:公司債 分券作價
一位資深債券經理人,說起債券基金發展史時表示,債券基金初期只是單純投資在公債與貨幣市場工具上,投資組合單純,但收益率很低。後來,利率走低,企業發行公司債越來越多,債券基金也成了公司債最大買盤來源,企業發行公司債時,設計出一套奇特的「分券制度」,壞了整個債券市場的正常發展。
所謂分券制度,舉例來說,力晶發行一檔公司債五○億元,發行時,承銷商以每五億元為單位,分割成ABCDEFG⋯等十種不同券種,其實十種券種發行價格與條件通通一樣,並無二致,但就是分成不同的十種債券。假設甲債券基金投資力晶A券五億元,利率走低時,甲債券基金想提高收益,拿出一部分A券,「議價」賣給券商,假設以當初投資一億元的A券,議價一億二千萬元賣出,甲債券基金實現的資本利得為二千萬元,帳上剩餘四億元A券,潛在價值也增加八千萬元,這一趟作價裡外大賺一億元,這就是投信債券基金利用公司債分券作價的操作模式。
但當力晶公司債A券價格上漲,另外九種券的價格並不會跟著漲,除非其他券種也跟進作價,否則儘管都是力晶公司債,發行條件都一樣,但是價格就是會不一樣。公司債的分券制度為債券基金創造一個既簡單、又容易操縱的作價環境,所以,債券基金的報酬率好壞,與基金經理人的操盤功力完全無關,只要會作價就可以創造高收益。
一位外資投信債券基金經理人說,過去五、六年來,債券基金利用公司債分券作價歪風盛行,或許是因為利率環境也一路往下走,債券價格本來就有上漲空間,所以,問題不大。但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從去年六月底開始升息,利率趨勢正式宣告反轉向上,債券市場也應該轉為空頭市場,這就像股票市場一般,多頭市場指數漲到一萬兩千點,也要反轉走空向下修正。
但是所有債券手上的公司債,經過這些年來的作價,基金帳上的公司債價格都已經處在高檔,如今要反應債券市場走空,債券價格要反向下跌,如此一來債券基金的淨值將變成負數,這樣的變化投資人恐怕難以接受萬一引發贖回風波,那去年的聯合投信事件恐怕就會再度上演。
地雷二:結構債 壓倒債券基金最後一根稻草
債券基金除了利用公司債分券、作價令人詬病外,最近幾年債券基金大量轉戰「結構債」,更是壓死債券基金的最後一根稻草。這裡所稱的結構債券並非衍生性金融商品,說穿了,還是一般的公司債,只是這裡所講結構債的票面利率跟以前的公司債條件不同罷了。
普通公司債給付利息的標準,通常是參考市場水準,訂定一個固定的票面利率,例如台電九五年第一期公司債,發行五年,票面利率二%,每半年付息一次,這是普通公司債。結構債同樣也是一般公司債,差別只是票面利率條件為「結構式」,其中一種稱為「逆浮動」或「反浮動」利率,另一種是以「區間利率」為計息標準,這類的公司債稱為結構債。
所謂逆浮動式利率,是指「一個固定利率,減去一個浮動指標利率」,假設力晶發行五年期公司債,票面利率為「固定利率五%,減去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簡稱,倫敦銀行間歐洲美元拆放款交易利率)」。所以LIBOR變成影響票面利率的最大變數。最近一兩年發行的逆浮動結構債,當中固定利率幾乎降到三%,在全球利率上升時,LIBOR也會跟著往上竄升,LIBOR每上升一點,債券基金獲利就會少一點,萬一LIBOR到三%,利息就會全部被吃掉了。
另一種結構債是「區間式利率」,條件是付息期間,LIBOR在一定區間內浮動,利率為一個水準,當LIBOR超過或低於區間時,利率則有所變動。
對發行公司而言,發行結構債的成本比較低,加上債券基金捧場,所以才會成為市場主流,根據估計,過去幾年來,大小企業及金融業共計發行六千億元的結構債,幾乎全都進了投信債券基金的投資組合中。
地雷引爆跌價損失與流動性問題
隱藏在債券基金裡的結構債或公司債,可能引爆的地雷效應,都是「跌價損失」與「流動性問題」。這個模式,去年的聯合投信事件就是一樁血淋淋的教案。雖然造成聯合投信的雙盈基金(債券型基金)淨值重挫的不是結構債、也非公司債,而是可轉換公司債(持有衛道一,市價重挫七成),但是債券基金只要跌價,就會引發擠兌(贖回)風險,債券基金的投資組合中,變現不易的長期債券比重如果偏高,就會引發流動性問題,這是一個必然的惡性循環。
行政院金管會以鐵腕手段整頓債券基金,強制在今年底前,必須解決全部的結構債,而且附帶一個嚴苛的條件是,處分的過程不准產生損失,說的更明白一點,就算有損失也不可以轉嫁給投資人失。
這個政策,無異是對投信丟出一個無解的大難題。一位投信總經理說,主管機關明知道在這個節骨眼上處分結構債券,損失是無可避免的事實,而且損失金額可能是個龐大的數字,這個損失又不能循市場機制,反應在淨值上由投資人承擔,那麼,投信只剩三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路,由投信股東出面解決債券基金的損失;第二條路,拿投信股東權益或管理費收入來填補虧損;再不行,只剩第三條路,宣布倒閉,退出市場。市場耳語流傳,這波債券基金的危機,如果沒有處置妥當,可能引爆投信崩盤危機。
當然,任誰都不希望現投信出現經營危機,畢竟危機發生時,受害的絕不會只有股東,善良投資人也難躲池魚之殃。這位總經理無奈的說,金管會給債券基金的deadline(最後期限)倒數計時的馬錶已經啟動,在最後六○天中,許多債券基金經理人天天跟時間賽跑,不但要儘快解決,而且要把損失降到最低,還要決定由誰承擔損失,總之,這次投信面臨的債券基金危機處理,可以說是有史以來難度最高的一次。
最近有不少投信,陸續向市場喊話,聲稱已將結構債清理完畢,但市場耳語也不少。傳聞,某投信大股東不願意承擔處理結構債的損失,除了要求經營團隊設法解決外,投信全體員工被要求減薪,拿省下來的人資成本,填補虧損,大家同舟共濟,共體時艱。
擁有金控富爸爸的投信 安啦
另外,市場有一種看法,認為金控旗下的投信,就像有個富爸爸撐腰,只要金控富爸爸同意出手援助,調度旗下「兄弟銀行」進行火線救援,就可以輕鬆解決結構債問題,反正金控子公司間資產不論如何轉換,都在金控富爸爸管轄底下,結果對金控並沒有二致。
但據了解,也有金控旗下的銀行抗拒這種「你丟我撿」的做法。兄弟銀行若被要求吃下兄弟投信的結構債,在三十四號公報之下,必須以市價計算價值,勢必侵蝕銀行今年全年的盈餘,從金控的角度看,或許沒有差別,但對銀行而言,今年度的績效可能會變差,這會影響銀行員工的年終績效獎金,所以才會招致銀行反抗。
目前投信業中擁有金控富爸爸的投信,包括國際投信與兆豐國際投信(兆豐金控)、建弘投信(第一金控)、富邦投信(富邦金控)、華南永昌投信(華南金控)、日盛投信(日盛金控)、金復華投信(復華金控)、國泰投信(國泰金控)、玉山投信(玉山金控)。
擁有金控富爸爸的投信,有人撐腰作主,幫忙協調結構債的解套之道,其他更多是沒有金控背景的投信,要打這場出清三千億結構債的硬仗,恐怕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
如果只是要員工少領一些獎金、少支一些薪水,就有機會打贏這場戰爭,付上這樣的代價還算值得,就怕有投信熬不過這次的轉型陣痛期,撐不住,有投信業掛點,就算不崩盤,一場大合併的風潮,恐怕才剛剛拉開序幕。
***以上文章取材自《錢MONEY》雜誌11月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傳統書店均有銷售,或至錢MONEY網站http://www.moneymg.com.tw/訂閱。***
【2005-11-22】
------------------------------------------------------------------
殖利率半年不動 台灣債市快斷氣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7.02.07 03:38 am
10年期公債利率近半年文風不動,債市有如一灘死水。金管會委員李賢源日前拜訪債市大戶郵匯局,希望不要再買公債了。
(本報系資料照片)
近半年來10年期公債殖利率維持在1.98%,現貨市場有如一灘死水,期貨市場更是交易量急凍。市場形容,台灣債券現貨、期貨市場瀕臨死亡邊緣。金管會委員李賢源日前親自拜訪去年公債買超冠軍—郵匯局,拜託他們不要再買公債了。
李賢源甚至「介紹」資產證券化商品,希望能轉移郵匯局投資重心。不過,郵匯局表示很為難。這讓李賢源大失所望,因為郵匯局把債市籌碼統統鎖住,債市價格被扭曲且嚴重失真。
債券交易商表示,債券價格無法反映經濟情勢,儘管中央銀行之前連續九次升息,殖利率卻都不動。此外,近半年不論美債、日債漲跌,或國內、外政經情勢發生巨大變動,也都幾乎無法左右殖利率走勢。
10年期公債殖利率昨(6)日收盤時成交在1.9847%。交易員說,公債殖利率每天的波動都不到1個基本點(0.01個百分點),自從去年6月公債殖利率跌破2%之後,長達七個月的時間,殖利率都在1.98%波動,不會漲,也不會跌。
銀行業者表示,公債市場5日波動率是2.94%,30日的波動率也只有4%。二、三年前公債市場還算正常時,波動率至少10%到20%。
雖然波動率極低,最近公債市場每日的交易量竟然還高達3,200億元,交易商坦承:「這完全都是做業績!」公債交易商為達成「造市者」(Market Maker)的任務,在殖利率完全沒有波動下,仍然做些無謂的拋補,例如開盤時賣掉,收盤前再買回來等。
期貨市場也是一灘死水。債券交易商指出,債券選擇權原本是最熱門的債券衍生性商品,平均每日交易量曾達到400億元,上個月卻只剩下70億元。至於期貨,儘管期交所正大力促銷,但一天僅交易390口,以一口500萬元計,日交易量剩19.5億元。交易商說,「現在報價已經要報到小數點第四位,真的很誇張」。以前都是只報價到小數點第二位。
【2007/02/07 經濟日報】
-----------------------------------------------------------------------
央行:狂買公債 風險高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台北報導】 2007.02.07 03:38 am
中央銀行決策官員指出,目前公債發行餘額約3,000億元到5,000億元,這些錢全都鎖在金融機構手中,萬一市場殖利率跟著央行短期融通利率同步反彈,金融機構確實會面臨很高的風險,央行對此十分關切,也透過金管會嚴密監控。據了解,除郵匯局外,包括富邦金控和票券業者先前因持有債券部位較高,被主管機關致電了解,並道德勸說這些金融業者「注意風險」。
不過,央行也強調,考量市場機制,不太可能限縮市場參與者的交易部位,只能提醒交易者必須自行衡量風險。官員指出,從殖利率走勢可以發現,通常月初殖利率較低,到了中旬殖利率就會反彈,然後月底又被壓回較低水準,這就是持有債券部位較多的業者作價,避免產生損失。
主管機關對這種情況很清楚,但是官員指出,郵匯局因為不像一般金融機構可以授信,在全省各地又等於設了一堆的「存款站」,龐大的資金無法去化,讓主管機關也十分傷腦筋。先前央行曾建議,開放郵匯局辦理更多授信業務,但因交通部等主管機關有意見而被打回票。一位官員指出,從郵匯局在中華銀行轉存款達240億元,就可看出郵匯局去化資金的壓力有多大。
針對外界批評市場資金過度寬鬆是造成債市水波不興的主因,央行官員強調,調節整體資金水位是央行的職責,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已鎖死市場多餘資金,銀行超額準備每個月平均都在50億元的水準,何來資金浮濫之說。
央行官員表示,要解決債市籌碼集中、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根本之道是運用目前低利環境,推動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導出新台幣資金。
央行建議金融機構學習套利交易,運用低利新台幣資金,匯出海外投資利率較高的美元和澳、紐元,再透過資產幣別組合降低匯兌風險。
【2007/02/07 經濟日報】
- Mar 09 Fri 2007 13:54
錢雜誌》債券基金的迫切危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