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連結:http://yesfx-global-invest.blogspot.com/2008/01/bretton-woods-system.html
---------------------------------------------------------------
外匯最前線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淺談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
淺談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與後布列敦森林體系(Post-Bretton Woods System)
世界各國匯率的決定,初期並不是如現在所見的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而且也沒有「外匯交易」這件事,因為在那個年代,匯率有時候一整年也不變動,以下將介紹世界貨幣制度的演進。
布列敦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紀大戰結束後,為了加強國際經濟合作,重建國際貨幣秩序,恢復國際貿易的自由進行,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們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舉行會議,以建立國際貨幣與金融交易的標準。會議中建立的標準包括,各國的貨幣不准隨意貶值以維持固定匯率,促進貿易的暢通,並順利進行資本積累,以幫助第三世界的國家重建戰後的經濟體系。
最後,此一計畫並未達到原創者懷特(Harry Dexter White)和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預期的目的,但穩定匯率的計畫卻為戰後時期創造了一個有利經濟復甦的環境。
在布列敦森林會議之前,有關重建國際貨幣制度的問題,以美國的懷特和英國的凱因斯所提出的方案最受重視。這兩個人的方案基本精神都是透過國際經濟合作組織,促進自由貿易及經濟發展,但其實施的具體方法則大不相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懷特的方案傾向於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設立一個穩定的價格標準,而凱因斯想要創造一個體系以促進全球經濟的成長。
在布列敦森林會議決議,將國際貨幣系統建立在一個與黃金固定的交換標準上,即是透過將美元與黃金維持在一個固定的比例(一英兩黃金定價為三十五美元),每個會員國的貨幣價格也都與美元(也就是與黃金維持)一定的比例,如此來決定各國匯率,且一旦決定下來就不能隨意更改,但允許各國的匯率在一定的小範圍內浮動。若當本國的貨幣浮動會超過或威脅到此一範圍,則本國的中央銀行必須出面干預,以使匯率維持在穩定的水準。
再者,由於美國在戰爭時因戰爭物資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產力,因此大戰結束時美國擁有全世界70%的黃金儲存量,美國向其他國家承諾他國央行可隨時將持有的美元以三十五美元向美國兌換一英兩黃金。由於美元的價值與黃金交換比率固定下來,又可隨時兌換為黃金,因此美元就取代黃金,變成國際貿易中主要的交換媒介。美元變成了世界貨幣,從而促使美國資本家在戰後到全世界各地展開大規模投資。
除此之外,國際間的匯率也必須遵循一些特定的規則,在布列敦森林會議中也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主要是以美國懷特方案為基礎,採取「基金制」,於1946年2月正式成立。它對於會員國具有資金融通、提供資料及建議、規劃匯率與外匯管製措施,以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多種功能。同時,也成立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以幫助低度發展的經濟體系合併成為世界性資本經濟體。
如上所述可以知道,布列敦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一點又類似彈性匯率。
然而,在60年代末期,匯率的浮動,變的越來越明顯。起初,戰後匯率的決定是由壓倒性的美國經濟所主宰,剛開始這樣的假設是正確的,因為一直到1950年美國經濟有大量的國際收支平衡盈餘。然而,在歐洲經濟體系復甦後,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變成赤字。一直到1958年以後赤字就漸漸的擴大。
之後,由於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導致黃金大量外流,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列敦森林體系開始崩潰,但由於美元是關鍵貨幣,任由美元浮動將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因此美國與各主要工業國家先後舉行一連串的雙邊及多邊會議,直到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Smithsonian Agreement),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後布列敦森林體系固定匯率的解體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需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兌換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加劇了黃金供需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賣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大戰結束不久時,歐洲各國和日本才開始重建,在資本及民生物資非常缺乏的情況下,致使美國有著廣大的出口市場,因此戰後的前幾十年中,美國商品貿易有著大量的順差,一直到五十年代底並不存在境外美元過多的問題。但隨著歐洲國家和日本的經濟重建,新投資建設的生產設備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甚至產品品質和生產成本往往比美國更具競爭力,因此美國國際收支總和於五十年代底開始產生逆差,美元回到美國換取黃金的數量也在增加中。此後隨著美國資本家繼續地大量對外投資,以及每年支付全世界各軍事基地的開支,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持續,在境外累積的美元亦持續增加,美國黃金儲存量下降,加上美國濫用其世界貨幣供應者的角色,隨心所欲地印刷美元,造成的通貨膨脹卻由他國在維持固定匯率的壓力下來承擔,最後導致美元和黃金原訂的價格再也維持不下去,固定匯率於是在1971年崩潰,1973正式宣佈解體。
固定匯率的解體意味著國際金融紀律的完全鬆弛,外部不再能對國家的行為施加約束,因為當匯率固定不變時,國際收支不平衡必然會促使各國國內進行調
整或對經濟活動作出變更。但是當固定匯率廢除之後,各國為了改善其貿易競爭能力進而使本國貨幣貶值時,在經濟高度依存的世界裡,世界貨幣體系將越來越不穩定,反覆無常的匯率波動又將引起國際經濟混亂的蔓延。
一般而言,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複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需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滑,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漲,就是貨幣升值,下滑就是貶值。



後語
固定匯率制度的實施以布列敦森林協定時期為代表,嚴格地說,這是一種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但是缺點則為各國央行需要保有足夠的國際準備以干預匯率,因而喪失貨幣市場的自主性,國內經濟容易受到國際景氣波動的干擾。
浮動匯率制度可分為純粹浮動匯率制度及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前者係指一國貨幣兌換他國貨幣之匯率完全由外匯供需情況決定,政府機構不加以干預。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亦屬浮動匯率制度,匯率原則上亦決定於供需。惟當匯率變動過大或其他政策因素介入時,央行會透過公開市場操作方式,影響外匯供需,進而控制匯率在理想的範圍之內。
在浮動匯率制度之下,匯率會自動調整以反映國際收支的變動,可免於國際經濟及本國政府對本國經濟的干擾;各國國際收支能迅速自動調整,不會有金融恐慌的現象,國際貨幣制度能持續穩定。由於國際收支得以自動達成平衡,各國央行不必累積很多的外匯準備。
因此,現今世界上的外匯制度大多都是以浮動匯率或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為主,如美國、英國、日本和其他許多國家現在所採用的制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ahclin 的頭像
    jonahclin

    Jonah C. Lin

    jonahc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