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即使是這樣,我仍然不懂為何中東這些國家不會有所謂的「荷蘭病」發生
難不成因為蘊藏量實在太多太多了嗎?
所以其他產業自始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關於荷蘭病可參考本篇下半部。
-----------------------------------------------------
石油美元背後藏隱憂 全球性通膨衝擊海灣國家經濟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 / 03 / 20 星期四 15:00
石油價格屢創新高,石油美元滾滾而來,使得中東產油國應接不暇。一家英國銀行的首席經濟分析師用「中了頭彩」來形容油價暴漲給中東產油國帶來的鉅額意外之財。惟全球性通膨已在海灣國家蔓延,長期可能為這些國家帶來負面效應,對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這正是石油美元背後的一大隱憂。
新華網引述《人民日報》報導, 1997-2001年,海灣產油國的石油出口總收入是7500億美元,而在 2002-2006年,海灣產油國的石油總收入高達 1.5兆美元,比上一個 5年增加了1倍。
突如其來的財富使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財政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政府的錢包鼓了,也有了實現世界工業強國或是世界奢侈旅遊中心夢想的資本。消息指出,沙烏地阿拉伯正計劃斥資5000億美元興建 6座工業城。杜拜也在石油美元的刺激下,繼續實施人造島計劃,在完成了棕櫚島建設之後,又開始營造世界地圖島,並開始籌備按照太陽系幾大行星的結構,建造「太陽系」人工島。
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一種賭博,這些人造島建造完成之後,很難有持續發展的潛力,如果只看到眼前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就容易忽視背後的通貨膨膨給這些國家帶來的負面效應。
事實上,近期石油價格的暴漲,主要推手之一是新一輪全球性大規模通膨。海灣產油國的經濟結構單一,除石油外,自然資源匱乏,自然條件也不適合從事農業生產。這種先天存在缺陷的經濟結構,決定了這些國家的基本生活資料嚴重依賴進口。
目前,全球通脹的影響已經在中東地區開始顯現。據統計,沙烏地阿拉伯的通膨率已達到6.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和卡達的通膨率更超過了10%。
由於中東國家傳統上對糧食、蔗糖、茶葉等進口生活必需品實行政府補貼制度,全球性的通膨導致這些國家用於補貼的財政支出激增。同時,由於中東產油國的貨幣實行的是與美元浮動範圍很小的固定匯率,美元的貶值導致中東地區的實際購買力下降。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已從今年 2月起開始給公職人員加薪,加薪幅度分別高達70%和43%;巴林則設立了 1億美元的專項基金用於資助本國受漲價影響最大的低收入群體;沙烏地阿拉伯也開始計劃給職員加薪,幅加薪導致貨幣發行量增大,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國家內部的通膨。
對於海灣產油國來說,油價暴漲的確給它們帶來了滾滾的石油美元,但是,全球性通膨導致的物價上漲和美元貶值,又使中東國家從高油價中獲得的一部分石油美元回流到了西方國家。
而至關重要的是,油價的暴漲會讓人們更多地產生依賴心理,放緩經濟多元化的調整步伐,從長遠看,這會給海灣產油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背後,也有著深深的隱憂。
---------------------------------------------------------
一九七0年代,北海發現石油與天然氣,荷蘭一方面是受惠國,另一方面,卻陷入了大麻煩。靠銷售天然資源,荷蘭快速累積外匯存底,貨幣跟著升值,天然資源部門固然欣欣向榮,經濟體系的其他部門卻糟了。
因為幣值上升,其他出口產業難以與外國競爭,嚴重受創,而天然資源通常雇用的員工不多,彌補不了其他出口的損失,荷蘭因此冒出大量失業人口,此一現象,被稱為「荷蘭病」(Dutch Disease)。
與荷蘭狀況類似,現在重要的石油出口國奈及利亞,以前是農產品外銷國,現在卻成為農產品進口國,委內瑞拉則曾是高級巧克力的主要出口國,現在則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他們,得到了石油,卻失掉了其他產業,更痛苦的是,石油產業帶來的利益,大多進入少數政經人物的口袋,其他產業的萎縮與石油產業的污染,卻留給全國人來共同承擔。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在新作「世界不是平的」,對此議題有深刻解讀。事實上,因為豐富資源帶來的「天然資源詛咒」,影響了許多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即便連荷蘭這樣相對成熟的經濟體,都飽受衝擊,更何況走著鋼索勇敢前進的新興經濟體。
要讓新興市場的經濟穩定發展,很難,當這個國家擁有龐大天然資源,則更難。原因是,這類國家的原物料,如石油出口,經常佔出口額的三分之一以上,甚至更高,結果,國際原物料市場一波動,GDP立刻大幅波動,而已經被天然資源產業排擠而萎縮掉的產業,沒有個十年、八年,卻是回不來的。
這也是我們在這一波原物料高漲的熱潮中,應該非常留心的。從荷蘭、阿根廷、奈及利亞到南非等,這齣經濟大起大落,從繁華到凋敝的大戲,不會這麼快落幕。
在這場天然資源的盛宴裡,許多投資人享受到甜蜜的果實,特別是資源類基金,以及新興市場債。邏輯其實很簡單,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本來有龐大的財政赤字,因為老天恩賜,石油、礦產等天然資源的價格上來了,國家帳本從赤字變了黑字,靠賣資源賺到的機會財,有良心的政治人物拿去先贖回了國債,於是流通的新興市場債券變少,價格則高了,這導致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的債券利差縮小到約僅一.七個百分點,是歷史上的極低水準。
新興市場因為債信改善,價格一路上揚,投資於新興市場的債券基金,過去十年報酬率逾200%者比比皆是,績效不僅遠超過已開發國家的債券基金,甚至還打敗了已開發國家的股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此一期間的報酬率僅72%。
不過福兮禍所倚,總有一些新興國家的政客們,不會把握這個黃金時期,改善國家的財政,而是把更多錢,死命往自己口袋塞,當天然資源價格反轉的那一天,天然資源的詛咒,恐怕又要再重新上演,屆時,不會只是那個國家的事,而是整個新興市場都會跟者受累,發生系統性的波動。
別忘了,1998年俄羅斯,2001年阿根廷,都曾經還不起外債,而引發一場國際金融大海嘯。
難不成因為蘊藏量實在太多太多了嗎?
所以其他產業自始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關於荷蘭病可參考本篇下半部。
-----------------------------------------------------
石油美元背後藏隱憂 全球性通膨衝擊海灣國家經濟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 / 03 / 20 星期四 15:00
石油價格屢創新高,石油美元滾滾而來,使得中東產油國應接不暇。一家英國銀行的首席經濟分析師用「中了頭彩」來形容油價暴漲給中東產油國帶來的鉅額意外之財。惟全球性通膨已在海灣國家蔓延,長期可能為這些國家帶來負面效應,對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這正是石油美元背後的一大隱憂。
新華網引述《人民日報》報導, 1997-2001年,海灣產油國的石油出口總收入是7500億美元,而在 2002-2006年,海灣產油國的石油總收入高達 1.5兆美元,比上一個 5年增加了1倍。
突如其來的財富使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財政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政府的錢包鼓了,也有了實現世界工業強國或是世界奢侈旅遊中心夢想的資本。消息指出,沙烏地阿拉伯正計劃斥資5000億美元興建 6座工業城。杜拜也在石油美元的刺激下,繼續實施人造島計劃,在完成了棕櫚島建設之後,又開始營造世界地圖島,並開始籌備按照太陽系幾大行星的結構,建造「太陽系」人工島。
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一種賭博,這些人造島建造完成之後,很難有持續發展的潛力,如果只看到眼前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就容易忽視背後的通貨膨膨給這些國家帶來的負面效應。
事實上,近期石油價格的暴漲,主要推手之一是新一輪全球性大規模通膨。海灣產油國的經濟結構單一,除石油外,自然資源匱乏,自然條件也不適合從事農業生產。這種先天存在缺陷的經濟結構,決定了這些國家的基本生活資料嚴重依賴進口。
目前,全球通脹的影響已經在中東地區開始顯現。據統計,沙烏地阿拉伯的通膨率已達到6.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和卡達的通膨率更超過了10%。
由於中東國家傳統上對糧食、蔗糖、茶葉等進口生活必需品實行政府補貼制度,全球性的通膨導致這些國家用於補貼的財政支出激增。同時,由於中東產油國的貨幣實行的是與美元浮動範圍很小的固定匯率,美元的貶值導致中東地區的實際購買力下降。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已從今年 2月起開始給公職人員加薪,加薪幅度分別高達70%和43%;巴林則設立了 1億美元的專項基金用於資助本國受漲價影響最大的低收入群體;沙烏地阿拉伯也開始計劃給職員加薪,幅加薪導致貨幣發行量增大,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國家內部的通膨。
對於海灣產油國來說,油價暴漲的確給它們帶來了滾滾的石油美元,但是,全球性通膨導致的物價上漲和美元貶值,又使中東國家從高油價中獲得的一部分石油美元回流到了西方國家。
而至關重要的是,油價的暴漲會讓人們更多地產生依賴心理,放緩經濟多元化的調整步伐,從長遠看,這會給海灣產油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背後,也有著深深的隱憂。
---------------------------------------------------------
一九七0年代,北海發現石油與天然氣,荷蘭一方面是受惠國,另一方面,卻陷入了大麻煩。靠銷售天然資源,荷蘭快速累積外匯存底,貨幣跟著升值,天然資源部門固然欣欣向榮,經濟體系的其他部門卻糟了。
因為幣值上升,其他出口產業難以與外國競爭,嚴重受創,而天然資源通常雇用的員工不多,彌補不了其他出口的損失,荷蘭因此冒出大量失業人口,此一現象,被稱為「荷蘭病」(Dutch Disease)。
與荷蘭狀況類似,現在重要的石油出口國奈及利亞,以前是農產品外銷國,現在卻成為農產品進口國,委內瑞拉則曾是高級巧克力的主要出口國,現在則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他們,得到了石油,卻失掉了其他產業,更痛苦的是,石油產業帶來的利益,大多進入少數政經人物的口袋,其他產業的萎縮與石油產業的污染,卻留給全國人來共同承擔。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在新作「世界不是平的」,對此議題有深刻解讀。事實上,因為豐富資源帶來的「天然資源詛咒」,影響了許多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即便連荷蘭這樣相對成熟的經濟體,都飽受衝擊,更何況走著鋼索勇敢前進的新興經濟體。
要讓新興市場的經濟穩定發展,很難,當這個國家擁有龐大天然資源,則更難。原因是,這類國家的原物料,如石油出口,經常佔出口額的三分之一以上,甚至更高,結果,國際原物料市場一波動,GDP立刻大幅波動,而已經被天然資源產業排擠而萎縮掉的產業,沒有個十年、八年,卻是回不來的。
這也是我們在這一波原物料高漲的熱潮中,應該非常留心的。從荷蘭、阿根廷、奈及利亞到南非等,這齣經濟大起大落,從繁華到凋敝的大戲,不會這麼快落幕。
在這場天然資源的盛宴裡,許多投資人享受到甜蜜的果實,特別是資源類基金,以及新興市場債。邏輯其實很簡單,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本來有龐大的財政赤字,因為老天恩賜,石油、礦產等天然資源的價格上來了,國家帳本從赤字變了黑字,靠賣資源賺到的機會財,有良心的政治人物拿去先贖回了國債,於是流通的新興市場債券變少,價格則高了,這導致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的債券利差縮小到約僅一.七個百分點,是歷史上的極低水準。
新興市場因為債信改善,價格一路上揚,投資於新興市場的債券基金,過去十年報酬率逾200%者比比皆是,績效不僅遠超過已開發國家的債券基金,甚至還打敗了已開發國家的股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此一期間的報酬率僅72%。
不過福兮禍所倚,總有一些新興國家的政客們,不會把握這個黃金時期,改善國家的財政,而是把更多錢,死命往自己口袋塞,當天然資源價格反轉的那一天,天然資源的詛咒,恐怕又要再重新上演,屆時,不會只是那個國家的事,而是整個新興市場都會跟者受累,發生系統性的波動。
別忘了,1998年俄羅斯,2001年阿根廷,都曾經還不起外債,而引發一場國際金融大海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